映煦專欄

隨著現代生活壓力增大,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日益普遍,但許多病患對於藥物與心理治療的反應卻十分有限。然而,自2018年衛福部核准臨床使用以來,TMS(經顱磁刺激治療,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成為精神醫學領域的熱門話題。究竟TMS是什麼?對於憂鬱症患者來說,TMS治療有效嗎?本文結合最新國際研究與台灣臨床經驗,帶您全面了解TMS的原理、治療程序與實際效益,幫助您衡量自己是否該嘗試這項醫療創新科技。

在許多人眼中,憂鬱症似乎只是「心情不好」或「太敏感」,但當憂鬱症進入急性發作期(acute episode)時,患者不只是感到心情低落,更是進入身心一起墜入谷底的狀態。這段時間,情緒可能像是被關進一個黑盒子裡,連呼吸都變得沉重;身體也會出現一連串的異常反應,彷彿在對外界發出求救訊號。作為身邊的家人或朋友,我們可以如何辨識異常狀態、提供真正有幫助的陪伴與支持?這篇文章希望帶你一起理解,如何在憂鬱症發作的黑暗時刻,成為一道穩定而溫柔的光。

憂鬱症,對外人來說可能只是「心情不好」,但對患者而言,那是一場每天都要面對卻無法逃脫的內心拉鋸戰。然而,社會上對憂鬱症仍存在許多誤解,許多人認為憂鬱症是「想太多」、「不夠堅強」、「愛鑽牛角尖」的表現。這些錯誤觀念不但無法幫助患者,反而讓他們更難坦承自己的狀態、更難求助,甚至因此感到羞愧、自責。想知道憂鬱症的人在想什麼?其實,我們若能暫時放下評價、走近他們一點點,就會發現他們心裡的聲音,比你以為的更加脆弱,也更渴望被理解。

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 TMS 治療感想,個案是一位長期受到憂鬱與焦慮影響的公司女性主管,雖然一直有持續接受藥物治療,但藥效不穩定,且副作用讓她難以在高壓工作環境下維持生活品質。為了找尋到新的治療方式,她決定嘗試 TMS(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本文內容將完整呈現從治療前的掙扎,到療程中的感受與變化,以及她最真實的心得與收穫感想,希望能給同樣正在猶豫的人一些參考。

許多人以為小朋友應該無憂無慮、自在快樂,不會像成年人一樣出現情緒問題,有著複雜的內心困擾。事實上,兒童情緒障礙時常出現在孩子身上,這些兒童和青少年經常感到焦慮不安或鬱鬱寡歡,或是出現劇烈的情緒波動,只是他們往往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也不知該如何尋求協助。因此,我們需要了解兒童情緒障礙的常見表現與評估指標,才能及早識別並給予適當的協助與陪伴。

孩子口中說著「沒事」,卻在行為、情緒上出現種種困擾,甚至影響到家人或學業,讓人實在不知所措。這時,或許家長們可以嘗試帶孩子去青少年心理諮商!青少年心理諮商是一門專為12至18歲孩子設計的心理健康服務,融合情緒及行為心理評估與個別心理治療,協助孩子理解自己在憂鬱、焦慮、壓力、人際、學業、生活等面向的困擾,並發展因應策略。本文將說明青少年心理諮商包含哪些項目、怎麼進行、會帶來什麼幫助,以及家長可以如何一起配合,讓孩子的青春路走得更穩、更有力量。

夜深人靜、燈關了,手機也放下了,明明白天很累、也知道應該休息了,卻偏偏睡不著。腦子裡像放電影,一幕幕浮現工作失誤、人際誤會、尚未完成的待辦事項,甚至是完全無關緊要的小事。你越想放鬆,心跳卻越來越快、胸口悶悶的、肩頸越來越緊繃,最後只好打開手機繼續滑或乾脆坐起來發呆……這可能不是單純的失眠,而是「焦慮失眠」的現象。

許多人受憂鬱症所苦,需要得到合適有效的治療,但又擔心憂鬱症的治療費用高昂,而遲遲不去看診。究竟看憂鬱症要多少錢?會很貴嗎?如果手頭預算有限,大部分精神科、身心科也有提供健保門診,可以幫助擺脫憂鬱。本篇將解析憂鬱症診斷流程,以及需要支出的費用範圍,幫助你在治療憂鬱症的路上,找到合適的醫療資源。

你是不是也曾懷疑過自己「是不是得了憂鬱症」?情緒低落、提不起勁、睡再久還是覺得累,這些看似平凡的狀態,有時可能是身心發出的警訊。許多人對於自己是不是憂鬱了?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等問題感到好奇與擔憂,卻不確定該從哪裡開始了解。現在就讓振芝映煦帶你了解常見的憂鬱症狀、憂鬱症的感覺與應對方式,並和你分享憂鬱症自我檢測的方法,建立對憂鬱症的初步認識。

在診間中,我們常遇到國高中生被家長帶來看診,主訴是這陣子情緒低落、易怒、長時間關在房間,甚至開始拒學。當我們說明這些可能是憂鬱症的表現時,家長常會困惑地問:「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容易有情緒問題?我們以前都不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