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學不是叛逆,是孩子的求救訊號!面對拒學,家長可以這樣做

2025-10-10
拒學症會讓孩子一想到學校,身體就出狀況
拒學症會讓孩子一想到學校,身體就出狀況

撰文者 蔡佩蓁醫師

每天早上都喊肚子痛、不想去上學,到底是真的生病,還是在逃避學校?其實,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上越來越常見,我們稱之為拒學症懼學。許多父母一開始可能會以為這只是孩子偷懶、任性,但事實上,拒學往往是孩子在發出一個訊號——他可能遇到了難以承受的壓力。理解這一點,是陪伴孩子走出困境的第一步。現在就帶你瞭解孩子拒學時可能有的表現、拒學的可能原因,也會和你分享孩子拒學時,我們可以做的事。

拒學症是什麼?會怎麼表現出來?

拒學並不是孩子偷懶、耍賴或叛逆,而是一種心理壓力反應。孩子可能因焦慮、恐懼或情緒困擾,使身體出現不舒服的症狀,進而無法進入校園。這些身體不適、情緒反應會隨著年齡層有所不同,以下分別列舉小學生以及國中以上學生常見的拒學表現:

小學生常見的 5 種拒學表現

  • 身體不適為主:上學前喊肚子痛、頭痛、想吐。
  • 分離焦慮:緊緊黏著父母,說「不要走」、「陪我到教室」。
  • 哭鬧或抗拒:在校門口大哭,甚至趴在地上,不肯進校園。
  • 提早焦慮:前一晚就開始緊張、失眠,隔天早上情緒爆發。
  • 課堂不適:進教室後,頻繁說想上廁所或想回家。

在小學階段,拒學通常跟「分離焦慮、人際適應」有關。

國中以上學生常見的 5 種拒學表現

  • 情緒反應內化:不再哭鬧,但會悶在房間、拒絕起床。
  • 持續身心症狀:頭暈、心悸、胃痛,但檢查常找不到生理病因。
  • 情緒低落或易怒:早上特別煩躁,甚至丟書包、摔門。
  • 出現逃避行為:故意拖延時間、遲到,或乾脆說「我今天不去了」。
  • 生活規律被打亂:熬夜打電腦、睡眠日夜顛倒,導致更難早起上學。

在青少年階段,拒學更常和「焦慮、憂鬱、人際壓力、學業壓力」交織有關。

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是什麼?4 種常見拒學原因說明

拒學的原因可能有人際關係困擾、課業壓力等
拒學的原因可能有人際關係困擾、課業壓力等


拒學狀況的發展,通常不是單一因素,而是多種壓力累積而成的結果。以下是臨床上常見的 4 個拒學原因:

1. 焦慮與人際困擾

孩子曾被同學排擠或與好友鬧翻,隔天就開始哭鬧、不敢進校門。這不是裝病,而是人際創傷的延續。

2. 學業壓力與自我挫折

孩子跟不上學校課業進度,考試成績經常不理想,會覺得自己永遠比不上別人。這樣的無力感,長期下來可能轉化成拒學。

3. 過度在意他人眼光

有些孩子對別人的反應特別敏感,老師的一句話、同學的眼神,都可能被放大解讀,進而對學校產生強烈恐懼。

4. 家庭變動或情緒張力

父母爭吵、搬家、親人過世等重大變化,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當家庭氛圍緊張時,孩子往往更不想上學,因為「待在家裡」才比較安心。

因此,家長不要急著貼標籤「你就是在逃避」,而要先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害怕、討厭去學校,再進行下一步行動。

孩子會一輩子拒學嗎?該怎麼讓孩子重回學校?

很多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是不是從此都不想上學了?」答案是:不會。拒學並不是永久性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治療的重點,不只是讓孩子「回去上學」,而是協助孩子理解並解決背後的原因,建立更健康的應對方式。

臨床經驗顯示,有些孩子的困難來自於焦慮、人際創傷;有些孩子則因為學習困境或家庭張力,失去前往學校的動力和想望。當這些核心問題被家人理解並逐步解決,孩子會更有能力面對充滿未知的校園生活。

換句話說,「回到學校」只是結果,而不是唯一的治療目的。真正重要的是透過治療拒學的過程,讓孩子學會面對壓力、學會表達並處理自身情緒,同時找回對自己的信心與安全感。只要把面對壓力、處理情緒的能力、自信建立起來,上學便不再是無法跨越的難題。

面對孩子的拒學,家長、學校、專業人員可以怎麼做?

拒學不是單純的家庭問題,更不是孩子一個人的責任。真正有效的解方,往往需要父母、學校和心理專業人員多方合作。在面對小朋友的拒學行為時,如果能夠提供以下支持,能夠讓孩子更快從拒學狀態復原,也能夠讓孩子建立更堅強的心靈:

1. 父母的角色:陪伴與傾聽

  • 避免責備與威脅:不要做出「再不去上學就沒收手機」之類的威脅命令,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焦慮。
  • 真誠傾聽:可以試著問問孩子:「是不是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不舒服的事?」
  • 陪伴孩子逐步嘗試:可以先陪孩子走到校門口,再逐步延長孩子的在校時間。

2. 學校的角色:提供彈性與支持

  • 漸進式回歸:不要強迫孩子立刻全日上課,而是先從半天、單科目開始。
  • 建立安全環境:與孩子約定「如果不舒服,可以先到輔導室休息」,降低恐懼感。
  • 保持溝通:老師、家長與輔導室應該定期討論孩子狀況,找到最合適的調整方式。

3. 心理專業人員的角色:釐清情緒與行動方案

  • 一對一心理支持:協助孩子表達焦慮,學習具體的情緒調節方法。
  • 判斷治療方式:評估是否需要藥物協助,幫助孩子度過最困難的階段。
  • 參與家庭諮詢:幫助父母調整溝通方式,避免無意間加重孩子壓力。

4. 個案管理師的角色:陪伴與生活規劃

  • 協助建立生活計畫:安排每日作息,避免孩子日夜顛倒、整天窩在房間。
  • 討論替代性活動:安排社團、才藝課、運動,避免孩子完全與外界斷聯。
  • 循序漸進調整:陪伴孩子慢慢增加學習與社交的比例,從小步驟建立信心。
  • 穩定日常支持:成為孩子和家庭的橋樑,減少孤立感,也幫助家長看到具體改善方向。

家長常見迷思:一定要馬上逼孩子回去嗎?

面對拒學,很多父母會擔心孩子落後,希望孩子趕緊回學校,甚至一口咬定:「拖越久越嚴重,所以要硬逼他回去!」。事實上,過度強迫往往適得其反,只會讓孩子更抗拒學校。

比較好的方式是循序漸進

  1. 先陪孩子到學校門口,不一定要進去。
  2. 再陪孩子短時間進班級,給他「可以隨時離開」的安全感。
  3. 慢慢延長在校時間,直到恢復全日上課。

這樣的過程可能需要數週甚至數月,但提供孩子穩定的心理支持,比回歸學校的速度更重要。

拒學是孩子的求救訊號!讓振芝映煦陪伴拒學孩童與家長

當孩子說「我不想上學」,那通常不只是一時的情緒,而是多種壓力長期累積的結果。拒學就像一顆紅燈,提醒我們:孩子正卡在某個困境裡。他可能也不清楚自己「怕什麼」,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陪他一步一步抽絲剝繭,找到那個卡住的點。傾聽、理解、不急著修正,會成為孩子最深的安全感。

陪伴孩子面對拒學,不必孤軍奮戰。振芝映煦心身醫學診所的個案管理師、心理師與醫師共同合作的「青少年陪伴方案」,能為青少年與家長提供完整支持,透過情緒調節、人際相處技巧、作息調整,讓孩子不只回到學校,更在情緒、生活、人際上逐步恢復力量。除了青少年陪伴方案,振芝映煦心身醫學診所也提供父母專屬諮詢服務,幫助爸媽理解孩子拒學原因、讓爸媽可以更順暢跟孩子們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

現在就來瞭解振芝映煦的青少年陪伴方案家長諮詢門診,讓振芝映煦成為孩子和爸媽的支持網,陪孩子走過拒學的低谷,也幫助家長找到方向。

延伸閱讀:
青春期心理發展難捉摸?藉由青少年心理諮商瞭解每段青春心事

瞭解兒童情緒障礙特徵、類型與治療方式,還孩子快樂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