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兒童情緒障礙特徵、類型與治療方式,還孩子快樂童年

撰文者:吳泓熹醫師
許多人以為小朋友應該無憂無慮、自在快樂,不會像成年人一樣出現情緒問題,有著複雜的內心困擾。事實上,兒童情緒障礙時常出現在孩子身上,這些兒童和青少年經常感到焦慮不安或鬱鬱寡歡,或是出現劇烈的情緒波動,只是他們往往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也不知該如何尋求協助。因此,我們需要了解兒童情緒障礙的常見表現與評估指標,才能及早識別並給予適當的協助與陪伴。
兒童情緒障礙會有哪些表現?
有時候,孩子的改變不會馬上引起注意,但日子久了,就會讓人感覺哪裡不對。比如明明曾經活潑愛笑,最近卻老是喊肚子痛、不想上學;上課時心不在焉,成績下滑得讓老師也開始關心;原本喜歡和朋友玩在一塊的他,現在總是默默一人坐在角落,甚至開始逃避同學;又或者,以前總是乖巧貼心的孩子,現在一點小事就會崩潰大哭,或動不動就頂嘴發火。
這些變化,表面上看來像是「變得不聽話」、「青春期叛逆」,但其實都可能是兒童情緒障礙的早期警訊。
成人、兒童情緒障礙特徵有哪些差異?
成年人憂鬱症典型症狀是持續情緒低落、對事情提不起勁等,但兒童和青少年面對憂鬱情緒時,往往表現為煩躁易怒、動不動發脾氣,而不一定是一臉哀傷。
由於孩子的情緒覺察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可能無法有效地表達身心狀況的異常,這時更需要家長或老師敏銳的發掘孩子與過往不同的症狀或行為表現,並且以溫和且不評斷的方式嘗試詢問孩子的感受,避免先入為主的歸因和責備,使孩子的困難能更早且更容易被發現。
常見的兒童情緒障礙特徵包括以下 5 種:
1. 情緒困擾
孩子長時間悶悶不樂、容易哭泣,或經常處在焦慮、恐懼中,也可能動不動就生氣或情緒失控。這類情緒反應會讓孩子無法專心上課唸書、影響學習成果,也可能因為過度敏感、頻頻發脾氣而口出惡言,和朋友產生衝突。
2. 行為改變
原先勇於發言、表現自己的孩子,變得退縮、不愛說話,不再參與原本熱衷的活動;本來態度和善、交友廣泛的小朋友,變得暴躁易怒,甚至出現攻擊行為。有些孩子會整天窩在家、不願出門,或在學校突然對老師、同學發怒,甚至嘗試逃離教室,讓學習與人際互動都受阻。
3. 學業變化
情緒問題常伴隨注意力不集中、思考遲緩,導致成績明顯退步。也可能在寫功課時發呆很久、無法開始動筆,對學習的挫折感日益加深,更因此出現遲到、缺課、逃學等拒學行為。
4. 社交退縮
過去與朋友互動熱絡,現在卻沉默寡言、不願參與團體活動,甚至主動與人保持距離,不跟家人、朋友分享生活。有的孩子會把情感寄託在虛擬世界,如沉迷於網路或電玩,藉此逃避現實中的社交壓力。久而久之,可能出現孤立、自信心低落等情況。
5. 身體症狀
經常喊頭痛、肚子痛或身體不適,卻查不出明確原因,這可能是情緒壓力的身體化表現。像是每天早上準備上學時就哭說自己頭暈、肚子痛、渾身痠痛⋯⋯各式各樣的不舒服,實際上是不想去上學、對學校感到排斥或焦慮。
常見 6 種兒童情緒障礙類型
兒童情緒障礙在醫學上包含了多種診斷類別,主要包括憂鬱症、焦慮症、侵擾性情緒失調症、ADHD 與 PTSD 等類型:
1. 憂鬱症
憂鬱症是一種陣發性,出現情緒低落或失去興趣動力的症狀,伴隨飲食或睡眠的改變,甚至可能出現負面想法及自殺意念。
2. 焦慮症
焦慮症則包括了分離焦慮症、廣泛性焦慮症及社交焦慮症等情緒障礙,會對不同的情境及主題,出現過度緊張、害怕的情緒,伴隨焦躁、易怒,或是對身體症狀的抱怨,是兒童情緒障礙中較為常見的類型。
3. 雙相情緒障礙症
雙相情緒障礙症(舊稱躁鬱症)在兒童時期十分少見,通常與家族病史或先天體質有關聯,但其躁症症狀常常因相較成人不典型,而在診斷評估上具挑戰性。
4. 侵擾性情緒失調症
侵擾性情緒失調症是一個較新的疾病診斷,描述的是孩子出現慢性長期的易怒情緒,並且會頻繁出現暴怒或破壞攻擊行為,其與成年後的焦慮和憂鬱症有明顯關聯。
5.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的兒童,容易在學習時難以保持專注、心不在焉,也可能出現無法乖乖坐好和排隊、不遵守秩序等情形,頻繁發生衝動與同學起爭執的狀況。除了專注力不足、容易暴衝,也可能因為這些行為衍生出許多親子衝突、人際關係問題。
6.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經歷交通事故、家人離去、校園霸凌等事件的兒童,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兒童,會出現退縮行為、極端的恐懼或憤怒,也會常常回憶創傷當下情形。
兒童情緒障礙評估:面談觀察、標準化問卷量表

當懷疑孩子可能有情緒障礙時,醫師會進行全面的臨床評估。兒童情緒障礙的評估方式通常包含兩大部分:臨床晤談與觀察、標準化問卷量表。
在晤談與觀察的過程中,醫師會與孩子面對面交談或透過遊戲互動,了解他的想法和情緒表現,並會詳盡向家長了解孩子的成長歷程、近期壓力事件、在家與在校的行為變化等等。
- 同時,會請主要照顧者、老師或孩子本人填寫一些標準化的心理問卷量表,例如兒童行為檢核表(CBCL),以更客觀地評估孩子的情緒狀態。
綜合以上的資訊,醫師會根據精神醫學診斷準則來判斷孩子是否在臨床上達到情緒障礙的嚴重程度,並且在不同障礙之間做出鑑別。家長也應協助觀察,記錄孩子會在什麼時間點出現激烈情緒反應、情緒反應的發生頻率,藉此協助醫師評估兒童情緒障礙的狀況。
兒童情緒障礙治療怎麼進行?3 種治療方式讓孩子重回快樂童年
目前對兒童情緒障礙有效的介入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家庭介入等:
1. 藥物治療
藥物在多種類型的情緒障礙中,都是重要治療手段之一,在改善顯著的情緒症狀上相對快速有效。例如:面對憂鬱症及焦慮症時,以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去調節腦中的血清素平衡,進而改善情緒症狀。
此類藥物雖偶有輕微的副作用,但在大型的臨床研究中,都顯示對於兒童具有高度安全性,其效益也大致與心理治療相當。若能雙管齊下,會帶來更好的療效。
2.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則有眾多取向,其中認知行為治療(CBT)是一種結構化、具明確目標導向的介入模式,特別適用於有焦慮、憂鬱等問題的孩子。而年幼的孩子則常透過遊戲治療、藝術治療等方式來表達與整合情緒,協助孩子抒發及理解自身的內在狀態。
3. 家庭介入與陪伴
家庭治療與親職指導也是治療的一環,改善親子互動與溝通有助於孩子的復原,也讓家庭成員更加理解孩子面臨的困境和需求。
父母與老師的理解與陪伴對孩子極其重要。傾聽孩子的感受,避免責罵與貼標籤,在他情緒風暴來臨時提供安全與接納,是療癒的關鍵。建立穩定的生活作息、鼓勵正向行為、與學校、醫療單位共同合作支持孩子,都是實際可行的協助方式。
讓振芝映煦陪伴走過兒童情緒障礙,接住孩子需求與協助
照顧孩子的情緒健康,是一段需要耐心與同理的旅程。唯有看見情緒背後的需要,孩子才能長出更強韌更自信的自己。假如覺得自家孩子最近好像常常心情低落、變得出奇愛哭,或是課業成績出現明顯退步,甚至有抗拒去學校的情形,不妨向振芝映煦心身醫學診所諮詢!
振芝映煦心身醫學診所重視每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成長,擅長學童與青少年心理諮商,更設立專屬孩子們的青少年陪伴方案,讓孩子可以在無壓力狀況下放心表達,找回生活動力,從受傷的身心狀態復原,接住兒童情緒障礙中的需求與協助。
現在就來深入瞭解振芝映煦心身醫學診所的青少年陪伴方案,或是向振芝映煦心身醫學診所預約門診,讓振芝映煦和您一起陪伴孩子快樂度過童年。